【開設課程】

【太極推手】

洪均生先生怎樣教太極拳推手

作者:蔣家駿

        洪均生先生是繼一代太極宗師陳發科先生之後的一代名拳師。他為人正直、文武兼優。洪師教拳,總是十分認真。他常說:“只要真願意學、我就恨不能鑽到他肚子裡,讓他很快學會、學好。但是事實上卻辦不到。”他教集體學生,也是一個一個地教,一式一式地教,甚至每一個動作都不厭其煩地反复做示範,而且詳細說明每個動作的用法。真可謂:“循循善誘,誨人不倦。”

        社會上教太極拳者,一般是在教完整套拳後,接著便教推手。一般認為經常推手,可以熟悉拳法。這種看法雖然有理,但這只注意到定步推手,而活步推手的手法、步法怎樣配合運動,卻不加詳細說明。使學者僅能熟悉劃空圈,技法卻得不到提高。

        洪均生先生在教完套路後,讓學者必須做到姿勢正確、純熟,然後方教推手。由於在教拳架時,已將手的八法講清,此時進入試驗階段,遂將怎樣棚、怎樣履、採、列及擠、按肘、靠的八種手法,與腿法如何配合,和對方如何配合,內勁怎樣運用及變化,仔細說明,而且親自和學生互相驗正。學生在眼、身、步、手方面略有差錯,必加糾正;而且使之從試驗中體會到做錯了是什麼感覺,做對了又是什麼感覺。起到學生學對了,洪師再講下一步的變化與牽動的方法。所以,雖然不早教,也不天天教,卻能讓學生每受教一次,便心中明白一層,以至全部弄明白推手的練法。使學生知道推手的變化如何配合,為什麼這樣配合,這就是明師“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”的教學方法。

        我們和洪師推手時,身體接觸之處,一點不覺得他有力。但在試驗動作中,又好似他的後力力大無窮,如同將被大風吹得站立不住一般。當被洪師採、履肘,被採履的手雖未感到有力,而且還是鬆鬆地隨著,但其手在略微轉動之中,他的纏絲勁已達我手而戶、而腰、直達足踵。若用力一頂,便自然躍起而不自覺,僅感到勁路如擦衣而過。我曾多次親眼見到不同拳種的拳師與洪師交流拳技,交手時,未見洪師怎樣動,對手就被打起數尺,然後跌出丈外。洪師遇到力大功深者,發勁最快而動作最小,完全是用腰襠膝和手部的自轉纏法,密切配合而發出來的。這樣發的勁慣性特別大。被發者仰跌則從腰到足踵起,即便想調整重心,一時仍站立不穩,至少跳出3次還是跌倒。

        推手歌,原名打手歌,不知為何時、何人所作。雖只六句,但對推手的道理和方法有原則性的指導意義。為學好推手,我們應當先學習、體會這首歌。我根據洪師所偉的拳理拳法,對歌詞逐句加以解釋,以免初學者有所不解,或者誤解。

        棚、履、擠、按須認真

        按:頭一句先說出推手的四個手法,須要認真地進行。本來容易明白,但因在太極推手中,手有八法,為什麼只說棚履擠按,而不提採列肝靠?我認為棚履擠按是太極拳手部的常法,認真地弄明白這四個手法之後,加功練習,採列肘靠四法,在因敵變化中略加變化,便自然會用。

        文中提出“認真”二字,是有深刻意義的。我認為,並不是要求學者認真一心求勝,將對方發出或者跌傷,而是要求學者細心認真地弄清棚履擠按的規矩,即關於棚履擠按有什麼作用,手腳動作方向配合的如何,怎樣變化,都要認真地學對弄明。試驗後感覺如何,勝是怎麼勝的、敗是怎麼敗的,應當找出原因何在,而加以發揚或糾正。

        上下相隨人難進

        按:太極拳是整體運動,如同一部精密的儀器,各個軸輪一動無有不動。上一句只講到上盤的四個手法。但手的上邊還有頂勁的虛領,眼法的顧盼。下盤固然指的腳,但更重要的是襠勁的松沉,膝部的提落,步法的變化進退,不但要求手腳上下相隨,而且若不強調中間腰部的左右適度旋轉,還是僵死不靈的,所以“相隨”二字是指周身而言的。能掌握軀幹上、中、下的配合協調,則對方自難進身。

        任他巨力來打我

        按:這句話強調對方用大力來打我。

        牽動四兩撥千斤

        按:這句話是從上句連貫而講的。假如有人用力來打我,我對付來力的方法,應當順勢牽動他,則用四兩的力可以牽動千斤的力。話雖如此說,我們用什麼方法牽動他,牽動他什麼部位,怎麼撥法,撥對方何處,都是我們研究的要點。根據洪師的講解和試驗​​,我方知是牽動對方的重心,重心一旦推動平衡,則以四兩的小力,亦可使千斤之力隨勢化去。牽動的方法,以步法為主。陳鑫先生說:“手到步不到,發人不巧妙,手到步也到,發人如薅草。”武禹襄的《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》也說:“如同將物掀起、而加以失傳之力,斯其根自斷。”這些話都是牽動對方的方法,可惜都說的不完全。我認為進攻的腳要比手先到,但到達什麼部位,則更為重要。陳式進腿、分套襯二法,不論套襯,都應緊貼對方前腿。這也是“如物掀起”時,必先用槓子或手插進所掀物件的下邊,然後才能變動它的重心而“掀起”來。 “加之挫之力”,就是向不同方向的“撥”法。所以對這一句話的“牽動”應從步法下功夫,產生牽動重心的效果,然後加上手的撥法,以配合步。但撥的方向,一定要對準對方的軀幹中心,視其步子的方向、而向其後外方撥動。例如對方左步在前,則向左後外撥;右步在前,則向右後撥動。但還要注意,對方原是用巨力來打,才能用以上法牽動。並非對方不動、而我硬用手去勉強牽他。因為太極拳的原則是“因敵變化”。彼不動我亦不動,彼微動我隨動。

        引進落空合即出

        按:這句話是以第三句“任他巨力來打我”而繼續講的。由於他來打我,我就隨勢引進。引進的方向還是以來勁的方向為準。他偏向我右方,我便向右引進;他偏向我左方,我便向左方引進。來勁偏高便用採法;來勁在中間便用履法。但是怎樣能使之落空,卻須適當地運用纏法自轉的順逆以配合公轉的大小。

         “合即出”的“合”是什麼意思?我認為這是指雙方的著力點碰到一起,所以叫作“合”。力點和力點碰到一起,豈不成了頂勁?我認為,對方直來攻我,我向左或右自轉撥轉來力,使之落空而出,這是我用旋轉的點接觸來力直進的點,是不會出現頂勁的。

        粘黏連隨不丟頂

        按:這句講的是推手的方法和用勁的原則。實則也是太極拳的原則。 “粘黏”是講勁好似膠漆那樣,只要雙方接觸上,就像碰到膠漆,而無法脫離。 “連隨”是動作的方法。為了粘,便須用隨法。為了粘的黏,便須用連法。陳鑫先生用螺絲釘擰到木器上無法硬拔出來的比喻,最能表明纏法的粘黏形象。不能硬拔出來,說明“不丟”;螺旋前進,說明“不頂”。所以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推手、散手的精髓,它不但部分肢體有這種勁,周身都要練出這種勁來,並適當地掌握,運用任何著法。不習陳式者不懂纏法是當然的。習陳式有年者,亦往往誤解為必須同時纏繞對方,甚至說:“纏絲勁不過是個形容詞。”洪師每每談到這個問題,都為陳式太極拳的前途擔憂。

        陳式推手的步法,手法和其他各式太極拳推手不同。現介紹如下:

        推手分甲乙兩方,雙方對面而立,甲方為進攻者,目視乙方,身體左轉,左腳順纏塌勁,右步逆纏向乙方進尺許;同時右手逆纏向乙方胸部拳擊,左手順纏合於胸前以作掩護。乙方目視甲方,身右轉,右腳順纏外擺塌勁,左腳逆纏略向前進尺許,成左前虛步;同時,右手順纏,肝不離肋的小臂向胸前揚起,以右掌指接在甲方來腕的外側,左手逆纏合在甲方右肘關節外上側。這是雙方的棚法(推手圖1)。

        化解棚的著法為履或採列,但要隨對方來勢的大小及勁路的高低,因敵而變化。假設甲方身仍左轉,右步向乙方襠內前進,此時原來攻擊乙方胸部的手已被撥開,又欲進肘時,乙方身繼續右轉,右腳順纏塌勁,左腳逆纏進到甲方右腿外側,同時,右手變逆纏引住甲方右腕向右後上斜角旋轉,高與眼齊,左手變順纏下塌外碾地向內收肘,而手的方向不變,以採來化解肘、擠(推手圖2)。

        甲方被採,身變右轉,塌下襠勁,成右側馬步,以右肩進靠;乙方亦變右轉為左轉,左腳順纏塌勁,右膝逆纏鬆垂,成半盤步;同時,以左手變逆纏撥甲方的左腕,以右手變順纏,中指向裡上方揚起,以掌按在甲方的左肘關節外上側,這是乙方的按法。甲方的左肘應松沉隨化,手指仍向乙方的胸前,而右手逆纏,右肘向乙方的左上方上轉,以配合左肘的化勁,並為下一轉變設勢。這又是甲方以棚化按的手法(推手圖3)。

        在雙棚住之後,甲方可利用右手的棚勁偏向乙方的左上側,身變左轉,腿部變轉左順右逆的步,同時用左手順纏引住乙方的左腕,並以右手逆纏以乙方的左肘下轉到其左臂外上側,立即變順纏,合在他的左臂外上側,同時身變左轉,右腿變順纏,左腿變逆纏成馬步。左肘松沉逆纏前隨左手,右手仍順纏,沉肘貼肋,手在胸前。這是乙方的又一棚法(推手圖4)。

        甲方變棚為履,身繼續左轉,左腿順纏,腳尖外擺,右腿逆纏松膝塌襠,成右半馬步;同時左手順纏引住乙方左腕到胸前,右手亦順纏下塌外碾,向左下方履進乙方的左臂,這是甲方的履法。

        乙方則身繼續右轉,步變半撲步,左手仍逆纏,從甲方胸前隨到甲方的左肋外側,右手仍順纏合在左臂彎裡側,這是乙方的擠法(推手圖5)。

        甲方被乙方用擠,身變右轉,以右手逆纏棚化,而以左手順纏履乙方的左手按在他的胸前,步法變右順左逆,右膝弓塌,左膝鬆垂的半馬步。這是甲方的又一按法(推手圖6)。

        以上是陳式太極拳推手的常規練法。初學者如已將這些變化練熟,可以再加以活步推手的練法。它的方法是:從甲方的按法後,把按的左手中指方向從乙方的胸前左方轉為右方,乙方身略變左轉隨化,甲方即用右手逆纏引住乙方的右腕,並以左手順纏搭在乙方右肘關節外上側,同時身變右轉,左腳逆纏,弓膝塌勁,右腳以腳尖向右劃弧線退一大步,變為右退步採法。乙方用右手逆纏前隨,左手用順搭在右臂彎裡側,同時身向左轉,左腳順纏,弓膝塌勁,腳尖外擺,右腳逆纏隨進到甲方腿裡側,踏下足根成為右擠法。以下動作甲方如前乙方的按,乙方則如前甲方的棚化。這樣可反复練習。但應注意:推手時,雙方都不用前弓步,以避免雙重。陳鑫說:“練架時,最大步子可到三尺寬,但運用時,只用一尺二寸的步子”,因為過大則轉換不靈。洪師教推手,有時用大型馬步、撲步,動作很低,為練下盤功夫而設。但實戰應用時,只用半馬步。這是為了“先求開展、後求緊湊”的功夫。



Copyright©2011. All rights reserved  香港北區青苖太極拳會版權所有